您好,欢迎访问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入口!

全国咨询热线

0372-3693518

环保系统环评机构明年底前全脱钩

发布时间:2024-03-19 16:01:18浏览次数:

  环保系统环评机构明年底前全脱钩十年前,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掀起了几次后来被喻为“环评风暴”的行动,而现在,似乎一场新“环评风暴”的漩涡正在形成,其首先触及的,是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自身。

  昨日,环保部公布了《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虽然这个方案只涉及近三分之一的环评单位,但从环保部近期对环评改革措施的升温来看,“脱钩”是一场力度很大的环评改革的开始。新京报记者 金煜

  对于一家已经要求率先脱钩安排的国家级环评单位的负责人陈亮(化名)来说,目前面临着两难选择:或者如领导所希望的,留在体制内,或者跟年轻人一起离开体制,出去干。

  不少环评师也面临着同样的去向问题。脱钩改革后,他们需要在做公职还是做项目环评两者之间选择。一名选择留在体制内的某地方环科院的环评师表示,影响有两个:因为少了环评业务,将直接影响收入;少了环评业务,对于研究院来说,则少了环评这个学科的领域。

  在北京市环科院有着环评工程师证书的环评专家彭应登也表示,影响是有的,自己在这个行业时间做得长了,对于转型倒并不恐慌,但他认识的行内的不少年轻人,则普遍在转型期出现了迷茫。“岁数大一点的人,可能在体制内慢慢找其他岗位也容易,但对年轻人的冲击更大一些,会更痛苦一些。”

  一家地方“红顶中介”环评机构的环评师说,“社会上的人会认为你是环保局的亲儿子,能在审批过程中得到好处。”他说,在其所在的城市,环保部门的环评机构所拿的环评项目占了市场的70%左右。

  不过,彭应登说,这其实是社会对环保系统内环评机构的误解,事实上,地方环保局对下属单位有意识的指定和保护很少,“体制内因为有制度约束,环保局审批经办人员如果真要寻租权力,那不如找外面的公司,外面的公司在财务制度上更加灵活。”

  他说,此前环保系统做过统计,总体出现问题较多的还是在市场化的环评企业,后者环评报告书编制质量相对较差,管理比较松散。而挂靠环保部门的环评单位,从责任心、能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来说,都占有优势,“因为属于环保部门的业务单位半岛.综合体育入口,环境监测与污染源分布信息也掌握最全,行业优势也使得他们编制的环评报告书相对质量更高。”

  不过,他也承认,因为社会上存在着错觉,更多愿意找官方的环评单位,的确造成了环评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现在摘的只是环保部门的红顶,但红顶的现象依然存在,”原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杨朝飞说,“比如交通部门对港口、公路、铁路项目,农业部门,林业部门对特定的项目,依然存在红顶的问题。只有各部门的红顶都摘了,才能换回公平的市场。”

  环保部此次在对内部系统环评机构要求“脱钩”后,对于其他部门、国企、高校的环评机构的改革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此前,环保部曾经对这剩下的20%的环评机构也提出过脱钩要求。

  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室环评负责人杨海真也知道,自己所在的环评机构迟早需要“脱钩”,他和他的教师同事们现在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他所在的机构,有13人同时有着环评师证书,他们中的12人同时有着教师编制,另一人属于企业编制,脱钩后,如果教师继续任教的话,就只剩下企业编制的那一人还能继续从事环评工作了。

  “在有着大背景的项目前,根本不敢不批。很多项目在环评报告书送到专家手上时,选址已经定了,根本没有重新选址的选择。”

  杨朝飞认为,即使所有的官方环评单位都彻底市场化,现在环评中存在的寻租空间等问题依然还会存在。“企业选择环评单位时会看你是否有通关的能力,是否跟上头部门有特殊关系,哪怕多花些钱,也可以去请它。这个问题今后还会存在,只有当建立反腐的机制,地方风气正了之后才可能彻底改观。”

  他认为,环评机构受企业委托做环评是企业行为,政府不能干预,但在审批环节要防止权力寻租的问题,如环评报告书在行政办公大厅统一提交,政府部门审批人不能直接受理项目,环评信息全程公开等。

  上述地方环评机构的环评师认为,如果环保部的环评改革,只是针对环评机构,那就是“只抓了软柿子”,因为环评单位编制环评报告书之后,还有代表政府部门的评估专家要审查环评报告书,政府部门需要审批环评,这些环节,如果不在制度上进行遏制半岛.综合体育入口,同样会出现权力寻租。

  “评估专家的结论,对整个审批结果起到了80%的作用,评估专家基本上决定了项目的可批性。评估专家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是否存在故意隐瞒,错误和不客观的评估,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调查。”该环评师说半岛.综合体育入口,“而最大的权力是在最终的决定者,即环保部门的经办人手里,他拿着环评的最终指挥棒。”

  一名曾经参与多个项目生态影响环评审查的评估专家说,专家审查环评很多时候是走过场,“印象中参加了这么多环评,没有哪个是通不过的,”他说,“几个关都得通,专家组组长可能(红包)厚一点,一般性的专家薄一点。”

  该专家说,自己常常投反对票,结果“人家经常不理睬我,或者就是象征性地听听,最后是主导专家说了算。”

  “反对比较激烈的一般就给你一个最低的专家评审费,其他的专家就不好说了。主管审批的部门就更不好说了,多厚就不清楚了。”

  另一名国家级环评评审专家说,真正为坚持真理而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为金钱所动的“好专家”只有10%左右,大部分“专家”都是“随风倒”,“谁都不能免俗”。

  上述两位评审专家都表示,大的项目背后都有很强的背景,而相比而言,环保部门很弱势,在有着“大背景”的项目前,根本不敢不批。此外,很多项目在环评报告书送到专家手上时,选址已经定了,根本没有重新选址的选择。